碧口,又称“碧峪口”,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县城东南方向80公里,G212国道穿场途经。这里地处广义上的大巴-米仓山脉摩天岭北麓,嘉陵江西源河道——白龙江与支流碧峰沟也在此交汇。碧口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虽然在甘肃境内,但周边风貌却带有一番南方景致。
文县地图中的县城与碧口镇交通位置关系,碧口镇以东20公里即四川省界。
早在清初,碧口已形成了聚落和商品交易,称作“复兴场”,并设有基层建制“碧峪乡”,时属甘肃省巩昌府阶州文县所辖(文尾备注1)。民国初年沿袭碧峪乡,1935年国民政府甘肃省设文县碧口联保,同时设立碧口区公所。1940年置碧口镇(后复乡)。1954年再次改镇,1958年合并玉垒、中庙、店坝等五个乡组建碧口公社,1971年又改升为碧口镇,迄今延存。
清代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版《文县志》(长贇 编纂)配套的县境舆图,但图中没有标注“碧峪乡”,个人便根据碧峪乡所处位置进行了文字标注。
清代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版《文县志》(长贇 编纂)对碧峪乡的文字简述,县(城)东一百六十里(今80公里)。
碧峪口因所处白龙江畔,拥有航运功能(稍后会详细提及),又地当川、甘、陕水陆交通节点,清代更在此设立了“碧峪汛”(文尾备注2),以维护管理基层统治。
春日雨后,空气清新,山谷间云雾袅绕,碧口镇坐落于水质清澈的白龙江边。而“碧”字引申“青绿色”之意,环境与地名也竟如此吻合。
G212国道从碧口镇穿场途经(图左)。碧口因码头兴盛聚落,公路虽为碧口带来交通提升,但却导致了传统水运的衰败,其交通方式发生转换。
碧口镇白龙江消落带现打造了滨江公园,人们可沿步道慢行观景,防洪堤岸则采用“城墙”模式修筑,与国道一“墙”之隔。但不知为何将远在130公里外的“临江关”(今文县临江镇)复制在这里呢? 与碧口最近的关隘是玉垒关(今文县玉垒乡,碧口镇西侧32公里,清代文县舆图上有标注)。
清代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版《文县志》(长贇 编纂)在对文县疆域形胜的文字描述中就提到了“玉垒关东通蜀汉”,区位指向明确。
碧口镇温润多雨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茶叶、油桐等亚热带作物种植,特别是茶叶已形成较大规模,主要集中在镇域李子坝、马家山、磨河坝、白果等几个村。其中李子坝村至今保留有20多株清代道光年间种植的老茶树(文尾备注3)。当地农谚曰:清明采春茶,春茶香万家。既然有种植,那么自然就会衍生销售场所和运输功能。碧口镇设有专门的茶叶交易市场,供各地商贩选择、采购、批发,延续着百年物贸往来。而连秦通蜀的陇南茶马古道,碧口更作为了重要经停点。
在陇南碧口的山水间,茶园星罗棋布,是当地重要的致富产业。把一片片茶园镶嵌在风景里,让淡淡的茶香吸引游客走进如画的风景中,文县碧口镇正通过茶旅融合发展,让山水茶园迸发新活力。目前(2023年)碧口镇茶叶种植面积3万余亩,投产茶园2.6万亩,产量近32万余公斤,产值7800万元。碧口当地人表示,无论走进碧口的哪个沟,都有着如画的山水,也有新罗棋布的茶园。用好茶资源,描绘大山水,如马家山一样,碧口做好茶旅文章,未来潜力无限。——节选自“西北角.中国甘肃网”2023年6月19日专题报道:《文县碧口镇:种好一杯茶 写意大山水》 记者 宋芳科
碧口依江河而聚兴,人口、资源、市场等几大要素造就了物贸繁荣的水陆码头。但碧口成为繁荣水码头也历经了一个过程:碧口周边山高峡深,受地缘限制,除水路外,陆路多行途于临崖陡壁端,异常艰险。大宗货品且由骡子驮运,俗称“骡马道”(陇南段茶马古道几乎如此)。“路极窄狭,高低悬殊,虽只身往来,亦感不便”,许多路段“俱系石方,凹凸难行,边坡石块,亦有坍落之势”,即使擅于山路行走的骡马也“往往足踏休地滑跌江中”(文尾备注4)。
而水路也并非顺畅,早在清代初年,白龙江河道上段的水陆码头本位于碧口镇东侧15公里的行店(今文县中庙镇联丰村行店里),从地名即可看出带有商业运输性质(行途/行走+店铺)。“白龙江上游及洮河之上游所出之药材及棉烟(水烟)等特产均用骡马运集行店里交易”(文尾备注5).。从碧口到行店之间的白龙江河道有一处叫做“大麒麟”的险滩,巨石栏于江面,堆至江底,形成较高落差;加之河水涌流,澎湃激荡,使木船无法逾越通行。直到清代乾隆年间,许、杨、谢3位商人集资整治了大麒麟险滩与碧口场镇东侧的“母猪石”险滩,航道遂向上游延伸,才可直达碧口。至此,甘川陕贸易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在碧口正式汇合,碧口镇也稳定成为了甘陕川毗邻区域的水陆码头(文尾备注6)。
碧口镇老码头旧址,功能早已停用,现在是停车场。
经过对白龙江碧口—行店段的险滩整治后,碧口镇成为了嘉陵江上游(含西源白龙江)航程起点或尾端(另一个‘幺滩’概念)。从碧口镇沿着白龙江顺流而下约25公里到达入川第一个场镇——姚家渡(今青川县姚渡镇),又南行约80公里经沙洲镇到昭化镇。白龙江在昭化镇与嘉陵江北源融汇后,再一路蜿蜒向南,经苍溪、阆中、南充、合川、北碚等地,最终抵达重庆(距碧口约470公里),并在重庆接入长江干流,东出夔门进江淮。这一条水道将沿线村落、场集、城镇串连,将遥远的西北甘陕诸省与西南川渝地区相沟通,再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与武汉、南京、上海等中东部大都市产生联系。
借助这一水运系统,西北地区的物产商品被输送到更为广大的东部市场,甚至借助东部市场、港口、海关等远销海外,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的原料。碧口镇水路运输的开拓,也使得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等部分地区成为上海港的经济腹地。同时在逐渐融入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过程中,碧口由一个陇南山区小村庄逐渐演变为熙熙攘攘的商业城镇,冠誉近代甘肃四大商镇之首(文尾备注7)。
碧口也是甘肃木材南运的重要集散地。白龙江流域森林茂密,木材藏量丰富,一些民众步入山林,砍伐木材,运集于碧口,将木材编排成筏,顺白龙江而下,销往四川各地。正是日益繁盛的木材贸易促使了碧口造船业的兴起和发展。商贸的兴盛使得四川商人开始聘请川籍船工在碧口造船,其造船木材多取自陇南白龙江流域一带山区,所建造木船载重量大、牢固耐用,并彻底取代以前的毛板船,推动了碧口的产业化发展进程(文尾备注8)。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马强教授所著写《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一书中特别提到了明清时期碧口镇与重庆的物贸运输关系。比如来自重庆合川等地商人结成商帮,利用渝票和老称的优势,牢牢控制着碧口市场上大部分药材生意,成为碧口药材业的主导力量。1921年时,重庆就有包括正泰和、谦泰隆大商行在内的40多家商行货栈在碧口设庄收货。
文中开篇提到过,碧口又称“碧峪口”。那具体怎么来的呢? “峪”泛指山谷,多用于自然形态下的通名称谓。在碧口场镇南侧,那片属于摩天岭的青绿峰峦又叫做“碧山”或“碧峰”(碧峰设有同名行政村),白龙江支流小水系——碧峰沟从山谷里潺涌出露,至干流处形成河口,故名“碧峪口”,简化为“碧口”。碧口镇聚落呈块状,沿G212形成了一条过境街市,主要分布着餐饮、住宿、汽修等场所。碧口老街位于碧峰沟北岸、212国道西侧;碧峰沟南岸是文县第二人民医院与住宅街区和商铺(镇上高层楼盘大都集中在那里)。镇政府则搬迁到了白龙江东岸,构筑了碧口场镇的跨江格局。东岸那一片目前也是住宅街区,另有几家特色餐饮及民宿。
让水河沿岸的碧口镇街市风貌,图右廊桥下为茶叶市场。
碧峰沟汇入白龙江方向,河道左岸(北)是一段能遮风避雨的景观长廊,有几位老年人正在进行垂钓;右岸(南)上端是茶韵广场,突出碧口茶文化元素,还立有一尊茶圣陆羽的雕像。远处那栋高塔叫“复兴阁”,共五层,是当地新建的一座地标性建筑。楼内现为碧口历史文化陈列馆,但开放时间不固定,这次前往没有进入参观。碧口镇域的茶山种植也多在碧峰沟沿线,沟内自然风光秀美,景观赏析绝佳,当地人称之“小九寨”。
由于碧口繁荣的商贸交易需求,从清代中叶直到民国,在碧口相继设置了甘肃统捐局碧口分局、电报局、厘税局、海关局等相关商业服务与管理机构,事务功能几乎齐配。还有商人及船帮会馆、护佑庙祠(王爷庙、鲁班庙)、民族寺院(碧口清真寺)等等。三十年代中期,碧口镇的商号、店铺、客栈、餐馆等各类场所多达500余家,千帆舟楫泊岸于白龙江畔,市镇颇具规模,堪称“小重庆”,甚至“小上海”(文尾备注9)。
碧口众多商人群体中,以四川商人数量最多,且长期控制着碧口镇的商贸大权,“就碧口住户之原籍而论……实际上四川商人实估十之七八以上,甘人反较少,陕西人则更少,且多为暂时之客商”。同时,“食粮及日用品又自川运来,因之生活习惯,完全四川风味”。因而,碧口的各种习俗深受四川影响,从川而不从甘,以至陇南地区流行着“碧口不像甘”的谚语。
比如来自嘉陵江沿岸的昭化、苍溪、阆中等县的船主控制着碧口的航运业。他们长期在嘉陵江上行船,知晓各处巷道的险滩、礁石、急流等,积累了丰富的航运经验,能够大大避免风险,减少损失。还有来自四川南充、西充、广安、武胜等地商人逐渐控制碧口的杂货铺业。四川南充及其周边地区盛产土布,当地商人借助水运之便将土布运到碧口行销西北,随着贸易发展,他们行销的货物品种增多、数量增大,原有仅销售土布的商铺逐渐扩大为销售土布、洋布等多种日用品的杂货铺,碧口的杂货业遂被他们控制(文尾备注10)。
碧峰沟汇入白龙江的入河口,复兴阁矗屹河畔,地标突显。
走过碧口大桥,来到白龙江东岸的一座小山坡上鸟瞰碧口古镇全貌,尚有零星小雨,云雾仍未散去,远山另一端,就是四川省青川县城(乔庄镇)。近年来碧口对老街、河岸做了一番景观打造,并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对外则宣称“碧口古镇”。其实从嘉陵江沿线、四川东北部,包括重庆,如前往九寨沟旅游,经余家湾(G75兰海高速互通,目前距离碧口最近的高速出入口)、碧口镇、文县城(文县可上平绵高速)、石鸡坝,再越岭野猪梁(川甘边界),是相对较近的一条路线,不少自驾游客也会选择此线,待路过碧口时,可稍作停留吃饭、观光。
碧口镇靠近白龙江干流的街区(G212国道过境段),通过滨江公园的“城墙式”防洪堤坝,可在一定程度上阻隔汛期洪袭;而沿碧峰沟河道分布的街区房屋(如老街),依靠缓坡修筑,但特别需要注意滑坡垮塌,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城镇功能与环境的影响。
碧口镇汽车客运站,位于场镇南端。根据线路牌指向,班车主要发往文县城以及附近乡镇。广元到九寨沟的班车也会途经碧口上下客(配载)。
某篇关于陇南方言调查文章里对文县境内方言分布的记述。其中碧口方言(包括附近乡镇)为西南官话成渝(川黔)片,也是甘肃省域最大的一片西南官话区,即大众俗称的“四川话”。这与文中之前提到的四川商业移民有关,来自嘉陵江流域的四川广元、阆中、南充、广安、武胜等地商人朔源而上,前来碧口做生意,纷纷在此安家落户,形成庞大的川籍移民群体。而碧口本地人也说:“我们这里过去(往东)20公里就是四川地界了,近得很……”。
备注1:巩昌府:今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阶州: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
备注2:塘汛: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都称汛,驻扎之地称为汛地或营汛。塘,即汛之下设机构,故有塘汛或汛塘之统称。碧口设“汛”,主要具备地位(甘川陕毗邻处)、功能(白龙江水陆上端码头)等重要性。
备注3:节选于自媒体“微游甘肃”文章:《陇南到底有多“南”》 2020年9月8日
备注4/6/7/8/10:节选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王志通原创文章:《“ 小上海” 的兴衰——以近代甘肃碧口镇为例》
备注9:节选于文县档案馆退休馆长谭昌吉所著《千年碧口》文中内容,收录在甘肃省《档案》期刊杂志与《碧口镇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