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武鸣区的长安村,从甘圩方向来到的长安村,一度以为长安村是甘圩镇的辖区,看到村委写的是宁武镇长安村才得知是宁武镇管辖。长安村拥有完整的街道,菜市场、旧粮仓、医院等公共配套设施,不禁让人想起这里曾经是乡级单位。后经询问才得知,这里果真是原长安乡的场镇驻地。
长安村,也叫长安圩,能叫圩的地方向来经济能力都不错,更何况长安圩靠近武鸣“富人区”的甘圩镇,想来也跟赶圩一样富有。只不过在街圩上逛两圈后发现,长安圩跟甘圩镇相差有点大,尽管靠近甘圩,但并没有水近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不知当年撤乡并镇时,有没有后悔过跟宁武镇混了。
长安建圩时间较早,度娘上显示后唐3年(928),不过形成街圩的则是清朝康熙年间。清朝初期,长安村已形成近50户的生活聚集区,地方豪绅商量上报知县建圩。开市时还邀请思恩府知府,还有武缘县知县前来道贺。知县高兴过头,喝得不省人事,长安圩的豪绅派家丁抬着8人大轿送回武缘县,架势好比如大户人家的黄花闺秀出嫁。
长安,建于后唐,是不是跟唐朝李家的长安有关,查询资料并没有跟西北的长安有任何干系,起名长安还是知县给出的主意。建圩之时尽管进入清朝的“康乾盛世”时期,但距离朝政中心遥远的蛮荒之地,此地仍旧不太平。地方土司相互争夺地盘,土匪横行霸道,治安环境非常的差,知县三分酒意道贺地方豪绅“长治久安”,因此将此地起名为长安圩。
思恩府下才是武缘县,知县作为知府的下属,竟然在长安建圩时抢知府的风头,知府固然不高兴,但自己知识水平几斤几两还是有分寸,所以只有怨气的份。地方豪绅更是有苦说不出,长安圩只不过是50来户的小街圩,自我保护能力有限,邀请知府和知县前来吃席,为的不就是得到官方的认可和保护,知县留下“长治久安”,而未衙役前来入驻,看来这场酒席是白请。
豪绅们邀请知府和知县来吃席,要是凑个热闹就小看豪绅们的格局了,其实豪绅们想混个巡检司。无奈长安圩丁少物薄,知县留下“长治久安”,知府什么都没留下,要是知府说句话,想来豪绅们当中的就会有一个成为巡检司。巡检司,拥有高度自治权,而且实行的是世袭制,对于豪绅们来说绝对是个诱惑,只怪自身能力不足。不过知县留下的“长治久安”而得名长安圩,亦是大功一件。
民国元年(1911)在长安圩设长安乡,民国12年(1923)长安乡改为长安团。改为长安团,想来因该是长安乡驻守一个团的兵力,所以才叫长安团。以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入驻长安乡的这个团,应该是陆大帅的兵。可能说的有点扯了,出于当时的治安环境,广西省出台乡团政策,团是地方组织的治安单位,规模大小则由地方情况而定,乡长担任地方保安团的团长,长安团仍旧是一个乡级单位。
上世纪40年代初期长安团改为长安乡,隶属于武鸣县的南区,解放后设第四区,区公所置于宁武镇。文稿开头提到的长安乡为何不并入甘圩镇,这是解放初期划区域时就决定的,甘圩属双桥区,长安圩属宁武区,长安乡撤销后并入宁武镇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解放后保留长安乡建制,1958年长安乡并入宁武镇,1962年从红一公社(宁武公社)析出长安公社,1966年长安公社再次并入红一公社。
1966年长安公社并入红一公社后,长安扔保留有乡级行政功能,长安圩还保留有赶集,仍旧在长安圩交公粮。在长安圩逛时看到有长安分院,看来长安还有总医院,只不过总医院在哪里不知道。长安乡止步于1966年的长安公社,乡级单位都撤销60年医院还没有撤走,想来这里真的不一般。
以前有长安中学,不知长安中学何时撤销,现在只有小学部分。长安村还能保留有小学,想来这里对强镇政策不大感冒。就拿我们隆安县来说,大部分的农村小学都已经撤销,小学生全部到镇上或者县城去就读,热闹的是镇里和县城,苦的是孩子的家长。孩子的求学开销大不说,每周接送孩子更是耽误村民的干活时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但供孩子上学都穷怕了。
长安圩,或许还是圩,有街道、学校、医院、菜市场,但街上冷冷清清,想来当地的人口流失非常的严重。若不是一条走双桥的公路穿过长安圩,恐怕这里早就成为无人闻知的凄凉之地。加油吧长安圩,希望能看到长安圩再次回到盛世之初。本文稿纯属个人观点,当做茶后娱乐就好,一篇游记不当史记,感谢阅读本文稿。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