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热浪席卷全国多地,炎夏正式进入高潮。位在沱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泸州,更是潮湿闷热,稍一运动就浑身粘糊糊的。去哪里避暑?成了大家在空调房里讨论的热门话题。
看朋友圈,许多朋友去了与泸州毗邻的云南、贵州,心里就痒痒的,于是趁休假的几天时间去了一趟有“凉都”之称的贵州六盘水,跟风避暑,过几天凉快逍遥日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布局“三线”建设,在矿产丰富的六枝、盘县、水城开采、冶炼煤、天然气等矿物,取三地首字成立特区,诞生了一个比我还年轻的城市——六盘水市。
六盘水市所在地钟山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城市楼宇布局在东西方向狭长的群山之间,一条长长的钟山大道贯穿东面的水城区和西面的德坞街道,串起城市的大街小巷。
这座年轻的城市是典型的移民之城,第一批移民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建设者,改革开放后陆续拥入了第二批移民从事商贸、城市建设等工作。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的旅游推广,“19度的夏天”成了凉都六盘水的代名词,第三批移民或“候鸟”又住进了这座城市。在六盘水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东南西北各省区的口音。
在明湖湿地公园等公交车时,一位40多岁的妇女听见我说话,问我是不是从泸州过来的,她说她也是泸州人,在六盘水工作生活的泸州人也特别多,许多人都是在建筑装修行业做事。她在六盘水生活30多年了,在夏天,一提到“泸州”二字首先想到的就是热。她前几天带着儿子回泸州老家,热得不了,一天出的汗水比在六盘水一年出的汗都多,办完事就赶紧回来了。
凉都六盘水名副其实,就如这位老乡说的一样,在六盘水那几天,我这个爱出汗的胖子在城市里游来游去,竟然没流一滴汗。早晚出门穿长衣长裤,晚上睡觉盖厚棉被。六盘水恰到好处的气候,不热、不燥、不闷、不潮、不粘,安逸得很,耍起不想回来!
六盘水城区耍的地方不多,主要有水城古镇、明湖湿地公园、梅花山景区。
水城古镇是以“三线”建设元素为主题的特色商业小镇,古镇旁边是凤池园水上公园。古镇与公园互通,漫步其间,看“三线”时期的建筑,观公园里的亭廊拱桥,赏池中野鸭、白鹭和荷花,打望旅拍的美女,不知不觉时光就流逝了一天。
明湖湿地公园与瑶池相连,在高高的梅花山山脚下,水碧树绿,湖里栈道迂回,湖边骑行步道环绕,是一个天然洗肺之地。去的时候不是周末,但湖边林荫步道上人来人往,一位大姐用小蜜蜂音响欢快地唱山歌,几个大爷在湖边小池里垂钓,是一个适宜健身休闲度假的场地。
明湖靠近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山谷里是明湖小山峡,因收门票未进景区,但山谷口两级跌水形成的洁白瀑布在满山碧绿的草木中格外引人注目,与瀑布拍照的骚首弄姿,在瀑布下戏水的躬身忘形。
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德宏路旁边的铁路桥下。高高的铁路桥墩上有“19度的夏天”“360度的激情”时尚的城市广告语,也有“和睦”“中国心”“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手绘宣传画。路口人行道上聚集了许多打零工的务工者,男的躺在背篼上悠闲的抽烟聊天,女的闲不住,或绣花,或做鞋。背篼里有砖刀、铁锤,他们都是没有文化的中年人,干点背砖背河沙等建筑工地的力气活。偶有小车停下,大家就一窝蜂似的围在车边,问做啥活需要几个人,谈好价钱就兴高采烈随车而去,没成交的又继续耐心等侍。
桥下巷子里是居民区,有一个菜市场,红的蕃茄,绿的豆角,青的海椒,紫的茄子,黄的包谷,绿白相间的嫩南瓜,以及色泽艳丽的花生豆,恨不得一一买回家。
街边的小吃摊一个接一个,最有烟火气息。荞麦面饼、糥米饭团、烙锅、酸汤鱼粉、洋芋粑粑、豆花面……,一天到晚肚子没有空过。最喜欢的还是羊肉粉,每次进店,在等厨师做粉的时间里,就迫不急侍地剥两瓣红皮蒜,服务员把一碗有紧实带皮的黑山羊肉块、黄的酸菜、红的油辣子、绿的香菜、白的米粉端上桌,就狼吞虎咽,咸鲜的羊肉汤、酸爽的酸菜、火热的油辣椒、清香的芫荽、Q弹的米粉、细嫩的羊肉片、霸“气”的大蒜,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短短的几天时间,一晃而过。凉爽舒适的六盘水也要离去,闷热难熬的泸州还得回来。
臆想再过几年退休后,会不会做一只候鸟,去六盘水过19度的夏天?我想,这种想法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