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大西洋中一个游轮的甲板上,几个外国人望着下面小木筏上的中国人有说有笑:
“猜猜他还能活多久?
我估计他很快就会被鲨鱼吃掉,哈哈哈。
走吧,一个黄种人而已,不值得救。”
他们绝对想不到,这位中国小伙,不仅没有死掉,甚至在海上漂流了133天后,坚强的活了下来。
之后,这位小伙还获得了“世界求生冠军”的美誉,并且成为首位获得“大英帝国勋章”的中国人。
他是如何掉进去的?这133天又是怎样活下来的?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在公司上班写文章,天天加班,每天收益只有50多块,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就是能为了多几块收益,希望各位观众老爷理解
一望无际的海上,潘濂在一个两三平米的小木筏上随波逐流。
他已经落难了一百多天,前几天好不容易钓的鱼已经吃完,但他的身体健康状态却直线下降
潘濂的皮肤因长期浸泡在海水中而溃烂,他用海水冲洗伤口,用鱼油涂抹,勉强控制了感染。
孤独和绝望不断侵蚀着他的心理防线,但潘濂通过自言自语、回忆过去、幻想未来来保持心理健康。
他还坚持每天做一些简单的体操,保持身体机能的活跃。
潘濂曾多次尝试求救,但都以失败告终。
不过,这其中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那艘从他身边驶过的商船。
那天,海面异常平静,阳光明媚。潘濂像往常一样警惕地扫视着四周,突然,他看到了地平线上一个小黑点。
随着黑点逐渐变大,他意识到那是一艘船!多日来的绝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狂喜。
潘濂迅速行动起来。他颤抖着双手,摸索出早已准备好的信号弹。"这是我最后的机会了,"他心想。
当商船进入可能看到他的范围时,潘濂点燃了信号弹,红色的烟雾在蓝天下格外醒目,潘濂拼命挥舞着双臂,声嘶力竭地呼喊着。
商船似乎注意到了他,开始改变航向朝他驶来。
潘濂的心跳加速,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救援终于来了!他甚至开始幻想着热腾腾的饭菜和柔软的床铺。
商船越来越近,近到潘濂几乎能看清甲板上水手们的面孔。他的喜悦达到了顶点,仿佛已经能感受到获救的温暖。
然而,就在这时,商船突然调转船头,缓缓驶离。
潘濂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一幕,他的希望如同退潮的海水,迅速消失殆尽。
多年后,当他回忆起这一幕时,仍然感到深深的困惑和痛苦。
在他的回忆中,他坚信船上的人一定看到了他。为什么他们没有停下来?只是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吗?
潘濂不理解,但是在当时,他并未放弃希望,而是继续在海上漂流求生。
直到1943年4月5日,在海上漂流了整整133天后,他终于被巴西渔民发现并救起。
当时的潘濂已经虚弱不堪,身体严重脱水,皮肤溃烂,但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渔民们将他带到巴西的贝伦城,在那里他接受了为期4周的精心治疗和休养。
在恢复期间,潘濂与救援者和医护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尽管语言不通,但他们通过肢体语言和简单的词汇,了解到了潘濂惊人的求生经历。
医生们对他的身体状况感到惊讶,认为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存活如此之久,简直是医学奇迹。
潘濂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敬佩。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成为了战时精神的象征。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亲自授予潘濂"大英帝国勋章",颁奖仪式上,国王称赞潘濂展现了"人类意志力的极限"。
除了英国的荣誉,潘濂还获得了美国商船战斗荣誉勋章。
这个奖项通常授予在战时表现出色的商船船员,潘濂的求生经历被视为对盟军战争努力的重要贡献。
美国海军甚至邀请潘濂为他们演示求生技巧,这些宝贵的经验被编入英美海军的求生手册,成为后来海员训练的重要内容。
那么,当初潘濂是为何掉到海里,又是如何活下来的呢?
潘濂于1918年出生在海南岛的一个农村家庭中。
16岁那年,为了改变命运,他只身前往香港,成为了一名海轮学徒。
年轻的潘濂在海上学习和成长,逐渐掌握了各种航海技能。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为了维持海上运输线,开始大量招募海员。
21岁的潘濂抓住了这个机会,签约加入了英国"贝洛蒙号"商船。
他可能从未想到,这份工作会让他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
1942年11月23日,当时,"贝洛蒙号"正在南大西洋航行,突然遭到德国潜艇的鱼雷攻击。
那天,潘濂正在船上值班,突如其来的爆炸声打破了海面的宁静。
在混乱中,潘濂凭借多年的海上经验,迅速做出反应。
他意识到船只即将沉没,当机立断跳海逃生。
海水冰冷刺骨,巨浪不断拍打着他的身体,但求生的本能让潘濂奋力游动。
在黑暗中,他发现了一个漂浮的救生筏,这成为了他生存的希望。潘濂使出全身力气,终于爬上了这个小小的救生筏。
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潘濂发现自己是这艘沉船上唯一的幸存者,周围只有无边无际的大海。
他开始仔细检查救生筏上的物资,发现有一些饼干、巧克力和淡水。
潘濂深知这些补给品无法支撑太久,他必须制定长期的求生计划,否则必然会命丧大海。
首先,潘濂要解决的是脱水问题。
在热带海域,阳光炙烤是最大的威胁,他巧妙地利用救生筏上的帆布搭建了一个简易的遮阳棚,不仅可以避免阳光直射,还能收集宝贵的雨水。
之后,潘濂严格控制每天的饮水量,像对待珍宝一样珍惜每一滴水,保证身体基本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延长水源的使用时间。
其次,食物问题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救生筏上的应急食品耗尽后,潘濂不得不想办法钓鱼。
他利用筏上的绳索和金属零件自制了钓具,起初并不顺利,常常空手而归,但潘濂不断改进技巧,调整鱼钩的大小和鱼线的长度,终于成功捕获了鱼类。
为了长期保存,他想出了制作鱼干的方法,将鱼肉切成薄片,用海水浸泡后晾晒,挂到杆子上。
这种土法制作的鱼干成为了他重要的食物来源。
除了鱼类之外,潘濂还将目光投向了天空和海面,他甚至尝试捕捉海鸟和鲨鱼。
因为海鸟的血液,可以很好的补充水分,如果能捕获一头鲨鱼,那么无疑自己就能活的更久。
捕捉海鸟是一项需要极大耐心的工作。
潘濂观察到,有些海鸟会落在救生筏上休息,他悄悄地准备了一些细绳,做成简易的套索。
当海鸟落在筏上时,他小心翼翼地接近,迅速用套索捕获海鸟。
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但经过多次尝试,潘濂终于掌握了技巧,成功捕获了几只海鸟。
捕捉鲨鱼则是一项更加危险的尝试,但同样回报很大。
潘濂注意到,有时会有鲨鱼在救生筏周围游弋。他决定利用剩余的鱼肉作为诱饵。
他制作了一个大号鱼钩,用最粗的绳索绑在救生筏上。
当鲨鱼靠近时,他将诱饵抛入水中。等待的过程既漫长又紧张,因为鲨鱼随时可能攻击脆弱的救生筏。
终于,在一次尝试中,一条中型鲨鱼咬住了诱饵,潘濂立即收线,与这个海洋猎手展开较量。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搏斗,他终于将疲惫的鲨鱼拖上了筏。
这次成功不仅为他提供了大量的肉食,鲨鱼的皮还被他制成了简易的遮阳帽。
虽然多次捕猎成功,但是潘濂的健康状态仍然在不断下降,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在赌,赌自己能获救。
所幸最终他赌对了,活了下来,并且荣耀加身,成为了黄种人的一个骄傲。
1991年1月4日,潘濂在纽约去世,享年73岁。
他创造的133天单人救生筏漂流世界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潘濂的故事成为了战胜困境的励志象征,激励着无数面临挑战的人们。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 2019/5/3) 77年前,这位海南人在海上漂流133天!求生之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