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三水区,因北江、西江与绥江三江汇流于此而得名。
于江河处,桥必有用武之地。而在三水却有一座奇特的桥,它不是连接江河两岸,方便两岸人们过往,却只建到江心,而且建后仅是作为河上商运码头使用,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半江桥”。
“半江桥”坐落在三水区西南镇河口,最适合周末休闲游。
今年广东春夏交替季节一直下着雨,被困家中已久,于是周末来到三水西南镇河口,一探宝藏之地。
从西南到河口只有几公里路,沿北江大堤一路前行,十多分钟就到了。
对于半江桥印象深刻,很多年前来河口探访过半江桥。
历经几十年风雨侵蚀,河水浸泡,半江桥略显老态,藤蔓盘延交错,桥身老旧。“岁月沧桑”,是这座桥留在我记忆中的词汇。
再次站在这里时,“旧貌焕新颜”,是今天脑海里蹦出来的词汇。
修缮后的半江桥,还保留着浓浓的复古风,细细观赏被桥墩的美感惊艳到了,由多个三角形对称由大变小组成的桥墩,如同艺术雕塑。可惜今天没有夕阳,可以想象夕阳斜照下,一缕夕阳穿过桥墩,会是怎么的视觉盛宴,难怪这里成了摄影师的乐园,网红打卡点。
半江桥靠江心的一端,是一座三层楼房,两边有上落台,根据水位升降使用,如水涨时可从桥面上落,水浅时可在下层上落。
由此看来,这半江桥并没有桥架通两岸的功能,而是一座桥形码头,
看到现场的半江桥文物石碑及其介绍,确定它就是一座规模较大的船舶码头。
河口位于西、北、绥江等三江汇流处。春夏期间,三江水涨,河口圩街道被淹;秋冬两季河水低落,水面距岸较远。因此,无论水涨水落,船舶无法泊岸,旅客和货物的上落,必须靠小艇载至河中客轮或货轮,商旅喊苦不已。
于是在1936年,时为广东第四路军总司令余汉谋主持粤政时,拨款修建了这座全长237.5米,宽3.8米,有桥墩48个的半江桥,当时原计划作军运使用,所以设计、用材规格都极高。可惜桥建成后,日军侵华,三水河口失陷,始终没有发挥军事用途。
以后就用于商旅交通了。
对于这座桥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余汉谋原是广东肇庆人,他母亲想念儿子时就从肇庆到广州看望他,先从肇庆坐船到河口,再转乘广三铁路火车去广州。
秋冬枯水期,船舶无法靠岸,余母需趟过一段几百米远的烂泥河滩到江心才能上船。余汉谋心疼年迈的母亲,决意在此修建河口码头,而桥的长度以在枯水季节船能靠泊为准。因此,人们也把这座半江桥叫“孝母桥”
站在半江桥上,迤逦的风光尽收眼底。放眼望去,三水标志性地理名片三江汇流壮丽景观,摄人心魄;北江清澈、西江混浊,著名的“鸳鸯水”奇观展现在眼前。
提示:这江河奇观的最佳观看点是半江桥南面的昆都山上。
不远处巍峨的魁岗文塔,新建的三水新二桥,跳入视野,还有葱茏郁翠的昆都山雄峙江边。
半江桥曾为方便商旅交通起了巨大的作用。岁月悠悠,如今商旅交通的作用已然不复存在,但它身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依然为人们所喜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