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江苏省文明城市,做文明有礼射阳人
靠渔湾,在射阳县新坍镇的最西边,与建湖冈东社区洋中村相毗连,老一辈射阳人都比较熟悉,因为这里的“靠渔湾大塘”里的“仙水”曾经轰动过大半个中国。说到靠渔湾,她的年代非常久远,是盐城新坍境内成陆最早的地方,其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宋元时期,此地海岸线上有个大弯子,岸陆地势较高,常有渔船在此停靠、避风、晒网、修整。年陈日久,人们便将此常有渔船停靠的弯子称之为靠渔湾。另一种说法,宋代靠渔湾还是海中之州时,此地有个较大的海湾,湾子里盛产鲓子鱼(方言),因此,人们称之为鲓鱼湾,后来因靠、鲓同音,写起来也方便,即逐步演变为靠渔湾了。
靠渔湾因地势较高,至此定居的人逐渐增多,很快形成小街,是新坍境内最早的一个小街,街上有商店、浴室、木排、竹行、磨坊、豆腐坊等,朱恒雨在此拉过局子,日伪军设过据点。共产党开辟后的1947年9月新坍区在此建立第一个供销合作社——新厦供销合作社,是年12月在此建第一个工厂——新厦供销社农具厂。此后街上又增加了铁匠铺、诊所、饭店、糕点加工、生猪收购点、集市等。此时此街便繁华起来。交通上早在清朝时就设津渡了,1952年设轮船停靠站,因为人流量较大,由滨海北丹、往南经该站通往上海南京、苏锡常乃至全国各地,停靠站设一能容纳近百人的候船室。此时射阳对外的唯一交通要道即经此站,当时的中兴桥、大缺口都不可比。经济贸易五天一集的集市也很繁荣,四面八方的人都到那里赶集,集市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交易额万元以上。
神奇的靠渔湾大塘,清同治五年(1866丙寅)夏,连雨一月运河堆在清水潭决口,平地水深丈余,廖家沟堆几乎平水,那时新坍境还未下水,灶民轮流保堆。一天夜里,几条不大的鳅鱼在堆边挖了个小洞后即突溃决,冲出一口大塘,塘中泥土被水冲泛在外围形成一个堆圩西北低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测出面积126亩(含堆),后南面被三中沟切掉一部分,西南角建渔湾供销站填掉一部分,现在还有60多亩水面。据老人传说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此塘发大水未见涨多大的潮,没水往外漫,干旱年代,到处没水,在塘底,深挖小井渗水吃用,而靠渔湾大塘并不差多少水。1954年县抗排队12台20寸泵打水机抽24小时未见差水,一吓不打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连续发生两次“喝仙水”高潮,轰动大半个中国,南至海南,北至哈尔滨。近二十个省、市、区人前来喝仙止,靠渔湾轮船站航班,班班客满,有时还加班。辟谣队的人到轮船站,凡在此下船的乘客均须搜一下,每次均能搜几大棉花包至十几包装仙水的瓶子。此塘至今已150年历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深秋季节鱼晒影,一遍鱼头靠鱼头能有十多亩水面,有时是鲫鱼、鲤鱼,有时是甲鱼。二十世纪省科技局测量中心测得东北角一处深度为96.3米。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测定大塘中的水含:锶、钾、钠、镁、硒、硫、氢、氯等19种化学元素,其中锶的含量超过国家规定的天然矿泉水标准。
县委为了辟谣,将县人武部的工兵参谋调四人来用炸药炸大塘,第一个炸药包吊在玉米秸捆子上离水面米把,炸响的捞了四、五十斤鲫鱼,并不太大。第二个炸药包放在坛子里,在西北角放到塘底,未炸响,后连续放了几个均未爆炸。最后又用一个小的吊在秸草捆子上未放到底又炸响了,后来就不再炸了。隔一段时间,又将南边与三中沟开通,到水利局调来小艇下去搞。几天后,突然全塘水泛混(原来一直很清),后又从西北往东南显出一道清水线,有6米多宽,像一条笔直的大路似的,是有点神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安家洼有个叫刘起的用平网子到那里去拉鱼,第一次拉了几斤鱼很高兴,第二次又去拉,未拉几步,绳子断了,他赶快捞网,看着看着网渐渐沉下去了,他不服气第二天又买了张新网,又去拉,跟前一天一模一样,没拉几下,绳又断了,网也沉了,他再也不敢去拉鱼了。此塘既未有人下去洗过澡,也未有人到里面取过鱼。据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杨姓痴子下去洗过澡,从东边游到西边,后来那痴子死了就再也未有人游过。闹仙水谣言时,有皮肤病人只是在边上弄点水洗洗。据了解,塘中水对内科小毛病稍有点作用,对外科、皮肤小毛病洗 洗是有效的。
附近有两个村居取名因有此塘,取名均带有鱼字或塘子,金塘村先叫渔塘,后叫新塘,塘北先叫靠渔湾后叫渔湾再叫新渔,又用靠渔湾居委会,至今一直沿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