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中国第二大藏区,多指甘孜州、阿坝州等高原藏区。
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也是藏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这片海拔超过四千米的广袤土地,在地理环境、民族构成、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和西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被称为“西藏之外的西藏”。
而且,川西就位于青藏高原,如果将其划给西藏,倒也合情合理。
可事实是,川西并不属西藏管辖,而是被划到了四川省。
甚至,往前追溯川西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大部分时候,它和西藏都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谁也不搭理谁。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看似简单的行政规划背后,藏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智慧,以及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
川西和西藏的渊源
川西,这里特指川西高原。
它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处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结合的地方,且与青海、西藏交界。
这里风光旖旎,如诗如画。
巍峨的雪山,苍翠的森林草甸,清澈碧绿的湖泊海子,随意一处都是极致的风景。
几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游牧部落就像高山下的花卉一样,蓬勃生长,肆意盛开。
在唐朝之前,这些零零散散的游牧部落被统称为“诸羌”。
他们划分好自己的势力范围,各自为政,谁也不打扰谁。
到了唐朝,西藏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吐蕃。
吐蕃好战,且战斗力强悍,不由分说地把川西纳入了领地范围,一统青藏高原。
于是,川西和西藏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合体期”。
为什么说是“短暂”呢?因为两百年以后,盛极一时的吐蕃王朝就被唐朝灭了。
川西“恢复自由”,又回到了之前那种各过各的,无欲无求的摆烂状态。
这一时期,川西和西藏的关系不尴不尬的。仇人呢说不上,友人也不算,就是淡如水的“邻居”关系。
1271年,历史的旧书翻到了元朝这一页。
元朝的统治者很霸道,直接把青藏高原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以“郡县吐蕃之地”,正式将青藏高原纳入自己的执政范围。
需要指出的是,元朝并未直接统治青藏高原,而是用了一种类似于“代理人”的模式,扶持当地宗教势力,为中央王朝服务。
其中,西藏的是萨迦派掌权,而川西高原,依旧是之前的制度,保留一定的自治权。
只不过,各部落首领,也就是土司,要接受元朝的册封和监督。
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同一个起跑线的西藏和川西,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区别:
西藏是统一集权,而川西则是相对松散的政治格局。
到了清朝,统治者把目光着重放在了青藏高原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为了更好地管理这片区域,他们采用了更为精细的管理政策。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西藏这块“吐蕃故地”被更名为西藏,由朝廷指派的甘丹颇章政权统治。
而川西则被划到了四川省,加强对川西的控制。
也就是说,把川西划到四川不是现代人的主意哦,是我们的老祖宗干的。
当时,为了让川西老老实实地服从安排,清朝可是费了很大的劲,甚至一度到了伤筋动骨的地步。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大小金川之战”。
这里的“大小金川”,指的就是川西的两名土司——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和小金川泽旺印信。
以他们为代表,川西的地方势力一改佛系态度,公然反抗中央王朝的决定,暴露不臣之心。
想想也能理解,川西的土司们自在逍遥地过了九百多年,天老大我老二,端的是潇洒肆意,无法无天。
现在清王朝突然要对他们下手,加强对川西的管控,他们当然不干了,谁愿意屈居人下呢?
于是,大小金川之战,就这么开始了。
这场战役持续了整整三年,清军损失惨重。
六十万人进川,有15万人折在了这里,经济损失更是高达7000万两白银,是乾隆打过的,代价最大的战争。
那么问题来了:乾隆为何要不惜代价,打这场战役呢?清朝将川西高原划入四川,有什么考量?
川西归四川的政治智慧
晚清时期有一句古语:“治藏必先安康,”这里的“康”便是指康区。
康区,藏语“喀木”的音译,意为“边地”,是藏族三大居住地之一。
它位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向第二级地形过渡的转折带上,是连接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枢纽,也是汉藏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带。
川西高原的甘孜州,就是康区的核心地带。
所以,川西高原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要想彻底掌控西藏,川西是必争之地。
也正因此,乾隆才不惜血本,也要把川西给打服。
如若不然,川西的地方势力做大做强,又倚靠着横断山和青藏高原易守难攻的天然堡垒。
清朝还真没多少胜算,保不齐它就要“另起炉灶”,脱离出来单干了。
至于把川西划分给四川,当政者自然也有他自己的打算。
最显然,也是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如果把川西划给西藏,那西藏的面积就太大了。
它将成为占地140万平方公里,东西跨度超过3000公里的“巨无霸”。
可能有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这个三千公里,就是哈尔滨到广州的距离。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坐拥这么大一块地方,还不自立为王,那可就说不过去了哈,除非这人傻。
这里,就要说到一条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行政管理智慧了:犬牙交错,分而治之。
分而治之,就是打破地理单元的完整性,将相似的地理区域划分到不同的行政单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犬牙交错格局。
川西和西藏各方面都很像,所以它必然不会被划入西藏。
原因很简单: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加强中央集权。
这一划分原则从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了。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个划分方法。
比如,战略位置至关重要的淮海地区,就被“分割”给了四个省份。
不仅如此,历史上的淮海也处于被打散的状态。
开玩笑,若是真成立一个淮海省,那它的历史就是一部造反史。
再比如,地处中原、藏区和新疆交界处的甘肃省,也是区域制衡的典范。
它是多民族聚居地,无论哪个民族搞事情都会带来大麻烦。
所以,中央将甘肃省手动拉长,一直拉到藏区和新疆的边界,同时削弱它的核心区域,让它没有做大做强的实力,防止西北割据。
类似的操作还有很多,南阳盆地被划给河南和湖北,东北痛失“天下第一关”。
重庆从四川划出来成为直辖市,这些都是分而治之的具体例证。
防止某一地区的势力过于强大,将战略要地直接掌控在中央手中,这就是地图上那些“简单的线”背后,所蕴藏的政治智慧。
川西不划入西藏,也是出于这个理由。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地图上的每一条线,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线,牢牢地串起了偌大的中国。
在几千年的政权更迭和朝代动荡中,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同时也让中华文明绵延了数千年。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