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我因事返回丹东,遇鸭绿江流域暴雨成灾。鸭绿江及其支流的水库超出容量,纷纷泄洪。处在鸭绿江入海口的丹东市区坝门全封,市内多处积水。
鸭绿江全长795公里,流域面积约为6.19万平方公里。
鸭绿江是一条水量非常丰富的河流,年径流量约为 327.6亿立方米,也是我国年径流量比较靠前的河流(黄河年均径流量约为535亿立方米)。
鸭绿江的水流受季节影响较大,夏季降水集中时易形成洪水。
辽宁省丹东市是鸭绿江下游唯一的城市,城区起初主要建在地势相对平坦的七道沟、六道沟,丹东的七沟八叉都是河流冲刷而成,老城区肯定是低洼之地。
丹东又临黄海入海口,遇大潮汐,鸭绿江出现海水倒灌,水位迅速抬高。
一般而言,丹东是一个年年都受到洪水威胁的城市。
但是,丹东(安东)开埠百余年,市区内受水患侵扰的记载并不是很多。
于是,在丹东鸭绿江边出现了这样一幅图画,一边是鸭绿江江水已经漫过江岸,一边是悠闲自在的人们还在泰然自若地戏水。
不惧洪涝的丹东人自信完全来自一堵固若金汤的防洪堤,当地人叫它:鸭绿江大坝。
沿江修建的丹东鸭绿江大坝长度超过 20 公里, 有45座坝门(交通门)与城区相通,洪水泛滥时,可以封闭坝门,防止鸭绿江漫水进入市区。大部分是 1998 年以后重新扩建的。其中 2 公里多是上世纪初修建的,很是神奇!
到目前为止,汹涌的洪水从来没有漫过这堵防洪堤进入市区,不得不佩服当初设计者的神机妙算。
大坝的设计者是缪维宜,曾任安东市政工程课长,时任奉(天)海(城)铁路第四段技师。他对安东地质结构与地理状况十分熟悉,有过河务工程经验;将铁路轨道路基工程经验加上河务渠坝工程经验的有机结合,根据沿江各地段不同的地质地理特点,因地制宜,有区别、有针对性地采用中国传统的土工作业模式,主持建造了这座大坝。不仅大量地节省了费用支出,也使大坝经受住了百年的考验。
这座大坝建筑商是奉天远东建筑公司,有资料显示他们是通过招标获取的这个工程;当时,可是共产党正在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闹秋收起义的 1927 年啊!
防洪大坝 1927年 5 月 25 日 开工的,8月25日完工,当时大坝长度超过 2公里。三个月建了一个百年工程,速度之快,工程之坚固,胜过今天!
民国时期,这个工程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是时任东边道尹的邴克庄,他是辽宁盘山人(今辽宁海城)。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早年曾追随孙中山,1948年去世,葬在北京老圆明园的“西静园”内,也就是今天的圆明园“画家村”的旁边。
修建安东鸭绿江大坝的资金一是奉天省库提供了三万圆的补助,二是张作霖指派东边道实业银行发行50万现大洋的债券。三是安东工商界与士绅的捐赠。
东边道实业银行是安东本地的银行,大部分债券也是当地的士绅和百姓认购。
1927 年,中国的许多地方还在“钱庄”时代,丹东本土的现代银行使用现代金融工具募集资金,并得到了市民的认购,这是一个现代化氛围多么浓郁的一个城市啊!市民的金融意识有多强!融资手段是多么的前卫啊!
据说整个工程耗资38万大洋,低于预算。
丹东历史上曾经是东北地区工商业极其发达的重要城市,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防洪堤有效地防御了洪水灾害,使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和资产的集中,面对灾害的潜在损失减弱。保障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如今,丹东市区生活了 80多万市民,面对滔天巨浪,这堵全长20公里的鸭绿江大坝对他们而言,无疑就是一座护城墙、生命墙!
机会来了,丹东应该把这堵大坝打造成“网红墙”,甚至都可以建一个博物馆,给大坝的主持者、设计者立碑,把丹东百年防洪的相关历史、文物集中整理一下,宣传出去,不比那些无病呻吟、莫名其妙的“打卡地”好多了,比某些蹩脚的做法高明多了。
一堵坝,护住了一座城,世上不多见,丹东请珍惜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