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马山县的百龙滩镇,听当地人讲红水河对岸就是都安县,往大的说就是河池市,走过桥就是进入河池市境内。对南宁市与河池市接壤的好奇,对都安县与马山县交界的神奇,索性就走过桥对岸,来到都安县红渡村。
红渡,其实就是澄江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但凭借着交通便利成为都安县交通最为频繁的行政村,没有之一。红渡村的地理位置非常的特殊,位于红水河边,拥有非常便利的水路交通,以水路盛行的古代,红渡则成为都安县最重要的渡口码头,红渡村亦凭借着码头经济而盛行一时。
陆路网完善后的红渡村则成为河池前往来宾、南宁的陆路交通枢纽,每天过往于红渡村的交通工具几乎能说是车水马龙。历史总是照顾着红渡村,古代水路盛行,让红渡从安定州成立之初就成为红水河边重要的水港码头。本世纪80年代起水路衰弱陆路盛行,又让红渡再次得到腾飞,若不是古代先辈过多的顾虑,想来明清时期的安定州州府和都安县的县城就在红渡村。
红渡,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是安定土州、宜山府前往白山、古零、兴隆、那马乃至思恩府、邕州府等地的便捷渡口。渡口位于红水河边,意思就是红水河边的渡口,简称为红渡。原本安定州的州府初设在红渡,因为水路便捷,但也因为水路便捷,方便土匪横行霸道,安定州的土官为躲避土匪袭扰而将州府设在远离水路便捷的地方。土司,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很强大,土司要是没有官府的保护,想来也是土匪们蹂躏,周边势力强大土司吞并的对象,若当年土司们胆子肥一点,红渡不是村而是安定州州府所在地。
民国初期全国实行省、县、乡三级管理制度,全国所有的州、府一律改为县。改土归流后的都阳和安定两土司合并设都安县,也就是都阳和安定两个州的头个字连起来设的都安县,县城就设在离红渡村不远的澄江镇。民国时期天下并不太平,土匪仍旧横行霸道,要是当时的社会治安环境好,想来都安县的县城会设在红渡村。毕竟当时的陆路网不完善,出行仍旧以水路为主,红渡水路交通便利必定是县城所在地的热门候选之地。
民国初期还是因为躲避土匪袭扰而让红渡错过县治所在地的机会,两次错过县治的红渡村后来还有机会,那就是解放初期。都安县解放后原本考虑将县治转移到交通便利的红渡,无奈解放只是解放,但国民党残余力量还有土匪未能完全剿灭,出于保护新生政权和革命力量的需要,县治仍旧在原址。红渡错过三次成为县治的机会深感可惜,当然错怪的是土匪的恶劣。
县治不能设在红渡并不意味上天就不照顾被外部环境而错过县治所在地的红渡村,一家水泥厂让红渡村成为最繁荣的农村。不夸张的说现在的红渡村是澄江镇的分镇,往大的说是都安县的分县都不为过。敢问都安县的农村,有完整的街道、菜市场,还有车水马龙的场景吗?若没有撤乡并镇和强镇经济,想来红渡至少是个乡级单位,现在的红渡村村长成为乡长也是不可能。
广西境内的大多数村民都是唐代至明代期间追随朝廷官兵平蛮后戍边军民的后裔,都是被岭南文化同化的北方人。为纪念先祖,大多数地方都修建庙宇,庙宇里的神位则是先祖,祭拜的都是南下平乱而死,长途赶路饿死的先祖们,每到过年过节村民都要到庙宇祭拜供奉。广西民间的庙宇供奉仪式并不是宗教信仰,供奉的是先祖的恩德,要是将广西庙宇供奉当做宗教信仰那就是不了解广西民间习俗。奇怪的是广西大多数地方都称为庙,为何这边称之为社,期间有何道道敬请网友们解释一下。
红渡到南宁是141公里,而到宜州仅为1公里,宜州老地名宜山,也就是宜山府的府治所在地。红渡到宜州也就1公里,距离这么近,来到红渡不走一趟刘三姐的故乡还真是白来。正心里暗自高兴时才发现路牌上有数字给掉落。红渡村到宜州不可能是1公里,有可能是10几公里,也有可能是100多公里,没从红渡去过宜州就不知道多少公里,距离多远想来网友们一定有准确的答案。
桥叫红渡桥,南边是马山县的百龙滩镇,北面则是都安县的红渡村。百龙滩镇虽说是镇,但这里的公共设施非常的不完善,还不如红渡村这边好。来到百龙滩镇已经天黑,想在镇上找旅馆休息,转了一圈竟然一家旅店都没有,反而对岸的红渡村有好几家旅店。百龙滩镇与红渡村,一个是村,一个是镇,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还真弄不懂,看来百龙滩镇得加油了。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