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萍
宣化有个王千户村,这个名字有特点,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咋叫了这么个名字?王千户,王的什么千户呢?
10月2日,我夫妻和战友郭双忠夫妇驱车前往探究。定好导航,原来王千户村位于宣化洋河南滴水崖南边那道深沟里,属于塔儿村乡,距宣化城20公里。
到了前堡村往里行驶,看到路边有好几摊卖宝石的,就是以前的战国红,现在更多的是蓝宝石什么的。他们说,政府不让开采了,都是在沟里和山坡上拣来的。车辆、人员还不少,有北京、廊坊、石家庄等地的车牌号。这些人大概都带着梦想而来。
闲话少说。道路比较狭窄,有的地方错车困难。我们小心驾驶,曲溜拐弯终于到达王千户村,没看到牌楼和任何村标,村委会倒是有,反光也不好拍照。
跟村里的几名妇女聊天,她们说村里原来有百十户人家500多口人,现在只剩下七八十个老头老太太了。我们看见村里有两个孩童,她们说那是过节回来了,过两天就走了。
问她们“为什么你们村叫王千户村?”都说闹不机迷。一老太太笑着说:“我们吃老睡,睡老吃,还管秋它呐唻!”[捂脸][捂脸][捂脸]
村庄坐落在一个沟叉里,四面环山,这儿几户,那几家,居住比较分散,都建在凹里避水高处的圪梁梁上。
村委会以上的圪台上住着一户人家,女主人姓张,她婆婆89岁了身体依然硬朗,说每天就爱喝个小米粥。
张女士家养着一群羊,老公赶着羊群上山了,院里圈着不少小羊羔,还有一些黑头羊,看着都很可爱的样子。张女士边跟我们说话,边忙前忙后,一会儿也不停。
张女士家的背后是一座尖山,也是村西的靠山,非常突出,村里有人说叫寨山,有人说叫圐圙山。圐圙(kū lüè)是蒙语的译音,意思是圈起来的一块地方,比如有的地方把猪圈就叫成圐圙。张女士说:这座山顶上原先用石头垒了一个圐圙,人们说旧社会住过土匪,土匪占过的山叫寨,所以,它的全名叫圐圙寨山,简称寨山或圐圙山。
张女士有点文化,谈起王千户村的由来,她说:“nia古时候村里王家出了一个大官,千户是个官名,就叫老个王千户村。”我们问她村里有没有王千户的后代?她说:“村里姓王的占八成,也不是一支,好几个王家。到底谁家是王千户的后代,谁也说不机迷,可能都是。有人还说宣化王家窑和北辛庄村姓王的也是王千户的后代。现在你说是他的后代也没唰好处,所以谁也不争犟它。”
张女士说得没错。千户是明朝的一个官职的名称。这个村王家确实出过千户,且不止一个。
据宣化文史资料记载,这个村是明朝初年山西人来此定居的,他们的祖先是山西代州从军的王宗颜被抽调到宣府前卫右所当总旗,全家随之而来。王宗颜的儿子王荣做了千户官,被授予武略将军,人们开始称这个村为王千户庄。
后来,王宗颜的孙子王子清也是千户,曾孙王环宣还是千户,王环宣的孙子王谅被赠武略将军。王氏家族现已传至24代,第21代人丁最旺,有100多口人。后代中有部队和地方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工人等,但大多数还是以农为本的种田人。
可见,“千户”是明朝一个武将官职的名称。金朝始置,元明沿用,是卫所的长官,比如赤城的龙门所就是这样。那么这个官有多大呢?为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统1120兵,下辖10个百户所。
当初,王宗颜到宣府前右卫当总旗,为什么把他的家人安置在那么一个偏僻的山旮旯里?明朝初定,宣府镇北临蒙元残余势力,战火随时就会燃起。可能考虑安全问题,才这样做的。我想,不只是他的老婆孩子,可能还有父母兄弟、后来其他亲戚也来了,才能一起开荒种地,繁衍后代,渐成村落。
按说这里应该是一个古村落,可除了残存的一些破旧民居,什么古建筑也没有看到。
村东有条小路,翻山跨沟能通往宣化寨山坡、石分村。
村东南是娘娘山,被一座大山挡在了后面,倒是能看到娘娘山西侧的高山。
村周围满山坡的野菊花比较耐寒,黄澄澄开得耀眼夺目。
一眼机井反复压几下就冒水,这是过去村民的用水。
一棵老杨树七枝八杈,一位老太太说是一棵“母树”。
山村的小胡同,如同一线天。
农村特有的景象,呆在城市里是看不到的。
到田间地头走走,看看田野风光。不觉已下午5点多了,我们也该返程了。就这样吧,探究王千户到此为止。谢谢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支持![作揖][作揖][玫瑰][玫瑰][玫瑰]
摄影:郭双忠、张风英、刘惠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