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孕育了无数文明,也塑造了无数奇观,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它硬生生劈开山脉,造就了瞿塘峡,也造就了四川盆地这片天府之国。
01
长江与夔门的形成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起点在青藏高原,一路向东流,最后注入东海,它穿过了11个省市自治区,滋润了大片土地,也形成了许多美景。
在浩浩荡荡的旅程中,有一个地方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夔门,它在重庆市奉节县,是长江三峡的西入口,也是进出四川盆地的重要通道。
两岸的峭壁很高,江水湍急,气势很足,让人看了觉得特别壮观,称奇的是它不是天然形成的峡谷,而是长江硬生生劈开七曜山山脉形成的。
关于夔门的形成,也是众说纷纭,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凿开了夔门,让长江水向东流去,这样就让四川盆地变得非常肥沃。
这种说法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另一种认为它是地壳运动,和河流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七曜山山脉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山,山体上有很多裂缝。
水顺着裂隙不断侵蚀,最终切穿山脉,形成了夔门,是如何形成的,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与长江,还有四川盆地的形成密切相关。
四川盆地原本是一个内陆湖泊,由于地壳运动,湖盆周围的山脉逐渐隆起,而湖盆不断的下沉,最终形成了盆地。
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切穿了夔门,也为四川盆地带来了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两者的的关系,就像是母亲孩子。
相互依赖的它们,一起创造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02
四川盆地的变迁和资源整合
从以前到现在,四川盆地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片土地经历了多次地质变动,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现在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优美的自然风光。
天府之国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由于地质的变迁,孕育出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这片土地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这里的盛产稻谷、油菜等农作物,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油料生产基地,自然环境也吸引了大量游客,秀美的山川和独特的地质景观,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
气候条件宜人,雨水丰沛,农业生产的条件得天独厚了,这片位于我国西南部的四川盆地,是四大盆地之一,拥有约26万平方公里的广阔面积。
距今8亿年到5.7亿年的震旦纪时期,四川盆地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地壳变动后,海水慢慢退走,留下了一个大的内陆湖盆。
晚三叠纪时期,盆地继续下沉,周围山脉逐渐抬升,到了中生代末期,由于运动的影响,盆地中间继续下沉,而周围的山脉越来越高。
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让四川盆地形成了现在的样子,地质构造决定了它的资源优势,盆地内部堆积了厚达3000到4000米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
经历风化侵蚀作用后,生成的土壤富含多种植物所需,让区域成为南方最是肥沃的地带之一,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03
地理位置的特殊
它被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和巫山等高山环绕,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很容易防守,却很难进攻。
被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以及横断山脉和巫山等峻岭环抱,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防卫稳固,进兵艰难。历史上因它地理位置与资源丰富,屡成各方势力争夺的战略要地。土壤肥沃、矿产富饶与地理优势,还为周边区域注入了强劲。
70%到75%的雨量集中在夏季,形成了独特的“华西雨屏”景观,盆地内日照时间较短,年日照仅有900到1300小时,是我国最低值。
高山拦住了水汽,所以盆地里的蒸发量不大,大概只有600毫米左右,充沛的降雨量和较小的蒸发量,让它地具备了蓄水的天然条件。
长江年均入海水量达 9513 亿立方米,超全国河流入海总量三分之一,要是在巫山建巨型大坝拦截,四川盆地恐成偌大蓄水池。
科学实验表明,要是长江出口被封闭,再加上年均降雨累积,仅需500年时间,它或将成为一片浩渺的淡水湖。
这个想法挺大胆,但也不是完全做不到,将盆地改造成内陆湖,将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那就是数千万居民将不得不搬迁,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大量的淡水会对周围的山脉产生压力,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地震等,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一旦被水淹没,这些资源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重要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失去重要的水源,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盆地也是重要的农业产区,一旦被水淹没,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所以将四川盆地改造成内陆湖,只是一个科学假设,在现实中并不可行,将四川盆地改造成内陆湖的假设,虽在科学上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现实中却充满了风险挑战。
开发自然资源时,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好生态环境了,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长江和四川盆地的生态环境,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这片美丽的土地带来的福祉。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重要,我们应当珍视并保护这片宝贵的土地,在科技创新的力量驱动下,追求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责任。
我们需要运用科技的智慧,解决发展途中遇到的问题,致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融共生,共同绘制出四川盆地更加美好的未来图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