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返程的路上经过马坊场,看到中学还以为马坊是一个镇,没想到马坊镇已经在2003年后撤销,现在是丁家街道的马坊桥社区。原本以为马坊桥社区,也就是现在的马坊场只不过是发展受限被整合后撤销镇级单位,查找资料发现马坊场的历史还真够丰富的,本文就来简单的写一下马坊场。
马坊场位于璧山区的南部,原马坊镇的场镇驻地,距离璧山城区40公里,距离丁家街道9公里。原马坊镇的镇域面积为36.2平方公里,辖八寿、官井、万寿、新民、桂花、高古、长五、海棠、高洞、桐梓、大岚坳、天宫、尚坪、石岭、竹林湾、秦家、福禄、黄坪、金桥等19个村,截止马坊镇撤销时户籍人口为2.2万余人。
2.2万余人升格为镇,或许让超过2万人口的乡有点不服气,但不服还真不行,马坊镇是成渝古道,成渝公路的必经之地,仅凭交通便利就能将2.2万余人的村民实现富裕。马坊镇撤销,或许是人口基数太少,也可能是强镇经济的使然,不过马坊镇变成社区亦改变不了其稳固的经济根基,还有丰厚的历史底蕴。
马坊场形成于明末清初,因成渝古道经过此地而成场,古道沿着梅江河西岸走,古道正好穿过明代修建的马氏节孝牌坊,亦以马氏牌坊起名为马坊场。起初的马坊场只是在马氏牌坊两头建居舍,随着路人增多当地百姓亦开设店铺,马坊场在清朝康熙年间已有规模。马坊场尽管已经形成小集市,但梅江河将东西两岸隔开,使得东西两岸的百姓来往多为不便,于是在康熙初年修建简易桥。
简易桥就是简易桥,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足,每到梅江河洪水泛滥都简易桥都被冲毁。随着成渝两地官方、经贸往来的不断频繁,简易桥已不能满足当前的交通需求,更何况成渝古道已被确定为清朝官方主要通道。为满足当时的交通需求,于清朝雍正8年(1730)修建横跨梅江河的大桥。大桥修建成使得东西两岸连成一片,马坊场的场镇面积亦从西岸延伸至东岸。
大桥的起名据说还有一段爱情故事,大桥开通后需要第一个过桥的人剪彩并且赋诗起名。桥东的方家女嫁到桥西的马家,新娘则是大桥修通后的第一人,修建大桥的工匠亦邀请新娘剪彩,并赋诗起名。新娘还算是有点文化,赋诗亦是脱口而出“新郎新娘过新桥,千人齐建万年老,方家女嫁马家去,起名就叫马方桥”。马坊场,马方桥,两者同在并不突兀,又因为马坊和马方读音相似,所以后来一直沿用马坊这名字。
马坊场的起底家业,也就是马氏牌坊修建的地方形成的街道,因街道位于梅江河西部而叫河西街。民间传说因马氏牌坊而叫马坊场,当时在河西街转了好几圈没看到马氏牌坊,哪怕有个遗址也好,就是找不到,马氏牌坊有可能已经被拆毁。西河街尽头有个地方叫璧南关,本以为璧南关应该保留有城门,但走到河西街尽头什么都没看见,璧南关、马氏牌坊看来也只是书面上有,现实中已经看不到。
马坊场有马氏牌坊、璧南关和马方桥,足以证明其历史的深厚,特别是璧南关的存在更能证明马坊场在古代是成渝古道走出璧山县的最后一关。马坊场位于璧山县的南部,出于安保需要设置关卡都属正常。民国元年马坊场改为乡,不知为何不叫马坊乡而叫马斯乡,直到民国32年(1943)才更名为马坊乡。1958年乡改公社,分单干后改为马坊乡,1993年马坊乡升格为镇。
马坊乡升格为镇还有一段插曲,就是马坊镇更名为界碑镇,缘由是马坊镇位于璧山与永川的交界处,不远就有一块界碑,因而更名为界碑镇。马坊居委会亦更名为合中社区,其名为合中社区就不明所以了,还好没将界碑镇再次更名为合中镇,要不然就很难说了。可能是更名为界碑镇不能突显其丰厚的历史底蕴,不久后又复名马坊镇,2003年马坊镇撤销并入丁家镇,2021年合中社区更名为马坊桥社区。马坊镇已经撤销,要是合中社区不更名马坊桥社区,想来马坊桥这个历史深厚的马坊场可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尽管马坊镇已经撤销,但凭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加上雄厚的经济基础,加上人口流失不是很严重,369赶场仍旧非常的热闹。据说以前赶场都是在马坊桥上,车流量大经常发生事故,为此在桥东修建菜市场,方便村民赶场。村民到桥东赶场热闹了河东,河西街因此才变得冷清,河西街是马坊场的传统老街,有机会来马坊场游玩可不要错过河西老街。最难得的是马坊镇已经撤销,但中学仍旧办学,这或许就是很多撤销的乡镇不能比的,要知道中学一旦停办,马坊场可能就此彻底走向冷清。此文是游记,就当做茶后文,读过就好,同时抛砖引玉,望大伙交流畅谈马坊场历史,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