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女孩1万块穷游9国3大洲#
丽水女孩李易珂没想到自己就这样上了热搜词条。
这场青春之旅引来了全网千万人次的围观。
但很快,变了味。
“1万块9个国家?真当我没出过门?”
“边游边卖,懂的都懂。”
……
造假、陪睡,这些恶毒的字眼怎么突然和自己扯上了关系?
看着网上陌生人的莫名谩骂和种种质疑。
李易珂意识到:自己被网暴了。
“世界那么大,书本里描绘得那么美,我想去看看。”
这是李易珂独自国外旅游的初心。
从14岁开始,李易珂一有假期,便背上行囊,踏遍了中国的大好河山。
在云南时,李易珂发现老挝离她只有一站火车的距离,她毅然决定出国。
顺利回来后,李易珂转学到加拿大读高中,这样又多出了几个月假期。
她又想尝试穷游一次中亚环线。
李易珂做好了35天出游的详细行程。
算了算,大约需要1万元左右。平日里积攒的钱刚好够了。
她说服了父母。
2023年11月27号,李易珂从新疆出发,途经哈萨克斯坦、阿联酋、土耳其、埃及等7个国家。
为了省钱,李易珂首选陆路交通,订特价机票。
她住过青旅、也睡过机场。
至于吃饭,大多是啃面包,偶尔也改善一下伙食。
但有一项花销,她是不会省的,那就是景点门票。
她不否认,旅行也遭遇过骗子和骚扰,但问题不大。
在埃及,骑骆驼被骗了点小钱。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夜晚,机警躲过了男室友的试探。
大多数时间,遇到的人都是温暖和善意的。
身高170CM,一头短发,中性穿搭,学过散打,跆拳道黑带,这些元素确实帮她在旅行中增加了安全感。
李易珂觉得不需要被刻意照顾,也反感任何与年龄及性别相关的刻板印象。
但网暴和“黄谣”,并没因此而放过她。
因为她和“穷游”这个字眼沾上了边。
女孩穷游惹了谁?
甚至有一则帖子直接发问:“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黑穷游女生?”
以川藏线穷游为例,回答大多充斥着负面内容。
因为有些人将“穷游”定义为蹭吃蹭喝蹭车蹭睡,一路不花钱旅游。
所以,有一种肮脏的说法:穷游,你是女生,可以蹭;你是男生,没人要。
这里的“男女有别”,实则暗藏着性别歧视。
意思是女生可以靠出卖肉体,达到穷游目的。
有一女网友打抱不平:“谁告诉你们走一趟西藏就要被康巴汉子、搭车司机、青旅老板睡?”
她出游西藏,一路玩得很开心,认识很多人,没有遇见抢劫、骚扰和强奸。
“你们恶意揣测每一个穷游的女生,这样好吗?”
不可否认,确实有这样的女生,认为遍地是免费午餐。
有一位网友吐槽:自己好心让两位姑娘免费搭了车。等到吃饭时,自己和朋友吃了,没喊她们。结果,两个蹭车的姑娘生气了,甩脸子,干脆不坐他们车了。
这个故事里,男司机倒是受害者。
而在别的故事里,可能遭遇黑手的就是女性。
有网友就讲述一些骇人听闻的“传言”。
比如:有的司机会故意把车开到荒郊野外,告诉你,车熄火了,走不了。然后也不强迫你,但暗示你必须和他发生关系。
相信这样的司机肯定有。
不过,世界上哪里都有好人和坏人。
那些一味抹黑穷游的,也大可不必。
就像汪曾祺在《做饭》中写道:“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自理。”
李易珂也好,穷游也罢,恶毒语言背后锁定的角色通常都是女性。
为何女性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针对女性网络暴力的形式,包括:性别歧视性语言、网络骚扰、私密照片传播等。
而这些网暴大多是在复制社会中既有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性侵事件里,“受害者有罪论”似乎是约定俗成的传统。
“谁让你穿这么少,活该你被强奸!”
受害女性非但没有得到同情,反而被指责。
影片《82年的金智英》里,金智英在公交车上被猥亵,借来手机发信息向父亲求救。
然而,她却换来父亲的怪罪:“衣服穿得要得体些,裙子太短。还有别见谁都笑”。
还有曾经轰动一时的一起爱尔兰案件:强奸犯因受害者穿丁字裤而被判无罪。
在这个男权主导的社会里,一方面要求女性遵守三从四德、贤良淑德。
另一方面,又特别善于用“规范”来恶意框死女性,杀死女性。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对抗者,但是面对这种情况,女性往往显得势单力薄。
这样的理论随处可见:
女孩穷游的,绝对是一路睡过去的;
女销售追求业绩好,铁定出卖肉体:
女人漂亮、职位高,靠不正当上位;
辣妹穿着性感,笃定是服务工作者;
背奢侈品包包的女生,肯定被包养。
……
语言施暴者向来只放大他们想象出来的画面,而忽略女性们背后付出的努力。
罗翔老师曾说过:“人在指责他人中会获得快感,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
于是,网暴屡见不鲜。
还记得粉红头发女孩郑灵华和韩国女明星崔雪莉的悲剧吗?
“陪酒女郎”、“不正经人”、“荡妇”……
各种不堪入目的评论接踵而至,她们抑郁了。
在如潮水般涌来的恶意中,她们结束了生命。
据联合国发布的《针对妇女和女童的网络暴力》报告显示:
女性遭受网络暴力是男性的27倍;73%的女性曾目睹或遭受过某种网络暴力。
网暴如洪水猛兽,关键是低成本、低代价。
骂一句只要几秒钟,但受害者可能用尽一生都无法自证清白。
不仅限于网络,现实中女性还容易被标签化。
女司机=马路杀手,就是典型的例子。
2018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灾难中,曾有媒体报道:公交车避让逆行的小轿车导致事故,小轿车为女司机驾驶。
在真相未明前,舆论不仅对“肇事女司机”山呼海啸般地谴责,甚至对整个女司机群体都进行辱骂。
但最终发布的警情通报显示:“公交客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女司机”只不过是个“背锅侠”。
即使在之后的报道里澄清了事实,也追回不女司机受到的网络暴力。
实际上,女性的驾驶能力并不低于男性。
根据以往的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交通肇事案件中,被告人为男性的占比为94.60%,而女性仅为5.40%。
这些常见的对女性的偏见,往往忽略了个体差异的认知偏差。
无论职场规则,还是舆论风向都存在着对女性的一些偏见。
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崔西·帕克安姆·艾洛维在《她能力》一书中,首先打破了许多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压力之下,女性容易做出情绪化决定。但事实上,压力之下,女性通常更能做出理性决定。
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来证明,并指出女性做出感性决定大部分是为了避免伤害他人。
但可悲的是,很多女性自身对这些偏见早已麻木,甚至习以为常。
比如:女生学不好理科、女博士嫁不出去、女人太强势没人要、女生性格就该文静等等。
慢慢地,有些女性也有意无意地向这些标签靠拢。
法国作家马赛尔·挨梅说过:“社会偏见屡见不鲜,它长得如此硕壮,即使它的受害者也很快就把它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
席瑞在一次辩论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一位独居女性朋友家中水管坏了,请来了一位装修工修水管。
她特意在门口放了一双男士拖鞋,并对装修工说:“恰巧我男朋友这两天出差了,所以才喊你来修的。”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背后,让席瑞感叹: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女性有如此不强烈的安全感。
而这个安全感是建立在整个父权大背景之下的,女性是无法凝视回去的。
很多时候,来自男性的凝视就是一种偏见的隐形暴力。
“作为男性,他生怕你不凝视,是注意力的争夺。可在女性这里,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无法言说。”席瑞说道。
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在相互凝视中,势必又会带来性别之间的对立和刻板印象的加剧。
但这恰恰就是如今女性生存的现状。
再回到故事开头的主人公李易珂身上。
她曾想过自证,发过澄清帖。
她把旅游所有费用都列出,详细到吃喝拉撒,一分一毫。
但她发现无济于事,还在被不停地攻击。
她意识到,这群人就是无差别攻击,自己做什么都会被骂。
于是,她停止了自证,以最快的速度爬出泥潭。
她明白,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李易珂是勇敢的,她知道自己要什么。
但很多女性并没有她的独立和果敢,没有打破凝视的勇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劳德·M.斯蒂尔在《刻板印象:我们为何歧视与被歧视》中写道:“别让偏见和标签决定了你是谁,你终究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别让任何人替你决定。”
不论性别,不论年纪,你都拥有个体选择权,拥有你的精彩。
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被认可,每个人的生活都值得被尊重!
本文作者 | 剥开的四季豆
责任编辑 | 淡淡翠
策划 | 蓝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