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 邢云
文昌路、扶柳路、清莲街……这是衡水市最近更名或命名的7条城区道路的名称。诗意的路名,行走的文化,厚重的历史,无形中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人文气息。
于社会生活,路名是坐标、是方位;于文化建设,路名是记忆、是传承。可以说,这些路名,也是城市的文化名片。
4月23日,雨后的衡水街头清新怡人。行走在原滏阳一路,只见道路名牌已更换成了蓝底白字的崇文路。为何更名为崇文路?原因是这条道路两侧或附近坐落着不少学校,比如衡水市第十五中学、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等。基于崇尚文化的寓意,崇文路由此得名。
记者了解到,衡水市此次更名的城区道路共5条:滏阳一路更名为崇文路,滏阳二路更名为德胜路,滏阳三路更名为扶柳路,常庄路更名为文昌路,清廉街更名为清莲街。同时,还有新命名的2条道路:滏阳二路南侧、吴公河东侧未名道路命名为吴杜路,滏阳二路南侧、吴公河西侧未名道路命名为莲池路。
衡水市原滏阳一路已更名为崇文路。图为5月10日拍摄的崇文西路路牌。河北日报记者 邢云摄
大街小巷,流动文化血脉;市井阡陌,升腾人间烟火。
衡水此次街道命名和更名,都是在深挖道路所在地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现代特色基础上确定的,既展示了所在地的区位、自然、人文、经济等特征,又体现了地域特色。相信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着道路名牌,一定可以感受其中浓浓的文化味。
滏阳三路更名为扶柳路,是因为这条道路沿线有扶柳城遗址。扶柳城建于约2500年前,《太平寰宇记》云:“扶柳城,其地有扶泽,泽旁多柳”。据传此地地势低洼,坑塘多、水多,栽种柳树多,人们行路扶柳而过,故名“扶柳城”。“如果不用这个名字,多年后,人们可能会忘记这里曾有个‘扶柳城’。”居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人赞叹,扶柳路这个名字起得好。
伴随城市空间的拓展,一些过去的村庄被纳入其中。一些街道因地而名,自然就留住了一份乡愁。比如新命名的吴杜路,即源于桃城区吴杜村。
路名,不仅是城市的环境要素,也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新建道路越来越多,如何命名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相信那些铭刻在街道上、有文化印记的路名,必将串联起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