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济南的济水韶音博物馆,游客能在此领悟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贵州贵阳有个手上记忆博物馆,游客可以体验独一无二的印染工艺……近年来,“文博热”兴起,一座座主题多元、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乡村博物馆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日益成为乡间一处处亮丽的景观。
但由于一些乡村博物馆建馆时缺乏专业指导,加上专业讲解人员短缺或稳定性低等问题,导致低水平运行现象普遍存在。笔者认为,在乡村办博物馆,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同时,不妨多用“自己人”,让本地人叙说本地乡土文化故事。
一方面,充分注重当地人才挖掘,建立如地方文史专家等乡村博物馆建设专业指导团队,也可以通过公开招募等方式,吸纳退休教师、老干部、乡贤、大学生和文化员等本土乡贤人才和“新农人”回归乡村,积极参与乡村博物馆的具体建设。比如,一些地方举办的“家乡推介官”等热门活动,就充分发挥了本土青年人才的引流力量。
另一方面,加强人才知识体系建设,灵活运用“文化特派员”制度,建立一个针对乡村博物馆的人才帮扶体系,并结合乡村文保员和非遗传承人等,组织乡村博物馆建设、运营、讲解、研学等系列培训活动,培养有技能、有想法的乡土能人,以人才赋能,推动乡村博物馆在乡村振兴中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让更多人在乡村博物馆驻足,让乡村博物馆永续发展,精准摸清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掌握本地特有的村史民俗、非遗资源也尤为重要。应该以创新、整合的思维充分挖掘,将这些资源编辑成册,以崭新的“博物馆志”的形式展现出来,将风情万种的林间万物、形态各异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情串点成线,找准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契合点,最终实现乡村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互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相信,让本地人多来参与叙说本地乡土文化、讲好本地故事,让观者能从中咂摸出乡土味道,触摸到文化历史肌理,那么乡村博物馆一定能够在时代前进的步调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成为国家历史的微观呈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